脑电电极与脑电传感器制造商
联系我们 | 客服电话 |
冠隆医疗kwanlon2025-04-07

国际通用的脑电信号采集规范

脑电信号(EEG)采集的规范性是确保数据质量和研究可重复性的关键,涉及设备准备、实验设计、操作流程、数据记录等多个环节。以下是国际通用的脑电信号采集规范要点:

 一. 实验前准备

(1) 设备校准与检查

  • 放大器校准:使用标准信号源(如方波、正弦波)验证放大器增益、滤波范围和采样率是否准确。

  • 电极阻抗检测

    • 湿电极:阻抗需<5kΩ(临床建议<10kΩ),使用导电膏或盐水降低阻抗。

    • 干电极:需确保电极与头皮稳定接触,阻抗允许更高(如<50kΩ)。

  • 噪声测试:在无被试状态下采集环境噪声(如50/60Hz工频干扰),必要时启用屏蔽室。

(2) 电极定位与布局

  • 国际标准系统

    • 10-20系统:基础布局(如Fz, Cz, Pz等),适用于常规EEG。

    • 10-10/10-5系统:高密度EEG(如256通道),需严格标记解剖位置(鼻根、枕外隆突等参考点)。

  • 电极命名:遵循国际命名规则(如FP1为左前额,O2为右枕叶)。

(3) 环境控制

  • 电磁屏蔽:远离电源线、电子设备,使用法拉第笼(科研级)。

  • 温湿度:保持恒定(温度20-25℃,湿度40-60%),避免出汗或静电干扰。

二. 被试准备

(1) 生理状态控制

  • 清洁头皮:使用酒精或磨砂膏去除油脂、角质,降低阻抗。

  • 避免干扰因素

    • 实验前24小时禁酒、咖啡因。

    • 记录被试用药史、睡眠状态、疲劳程度。

(2) 行为指导

  • 静止要求:闭眼/睁眼范式时减少眨眼、吞咽等动作。

  • 任务训练:提前练习实验任务(如Oddball范式),减少运动伪迹。

三. 数据采集流程

(1) 参数设置

  • 采样率

    • 常规EEG:≥250Hz(如200-1000Hz)。

    • 高频振荡(HFO)研究:需≥2000Hz。

  • 滤波范围

    • 带宽:0.1-100Hz(临床常用),科研可扩展至DC-500Hz。

    • 陷波滤波:启用50/60Hz工频滤波(但需在报告中注明)。

  • 参考电极选择

    • 单极参考:耳垂(A1/A2)、乳突(M1/M2)或全脑平均参考(CAR)。

    • 双极参考:局部电极差分(如眼电EOG导联)。

(2) 信号质量监控

  • 实时观察

    • 基线漂移、高频噪声、通道脱落等。

    • 使用在线伪迹检测工具(如BrainVision的LiveAmp)。

  • 事件标记

    • 同步记录刺激触发事件(如视觉/听觉刺激的onset时间)。

    • 使用外接设备(如PsychoPy、E-Prime)同步标记。

四. 伪迹处理与质量控制

(1) 常见伪迹类型

伪迹类型 来源 解决方法
眼电(EOG) 眨眼、眼球运动 独立EOG导联+ICA去除
肌电(EMG) 面部/颈部肌肉活动 高频滤波(>30Hz)或回归分析
心电(ECG) 心脏搏动 心电导联监测+模板减法
运动伪迹 头动、肢体活动 运动传感器校正或剔除坏段
电极噪声 接触不良、阻抗过高 重新调整电极或插补坏通道

(2) 数据保存格式

  • 原始数据:保存未滤波的连续数据(如.edf、.bdf、.vhdr格式)。

  • 元数据:记录采集参数、被试信息、实验日志(符合BIDS标准)。

五. 伦理与安全规范

  • 伦理审批:需通过机构审查委员会(IRB)批准,确保被试知情同意。

  • 电气安全

    • 设备符合IEC 60601医用电气安全标准。

    • 避免在MRI等强磁场环境中使用非兼容设备。

六. 国际标准参考

  • 临床标准:遵循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联盟(IFCN)指南。

  • 科研标准

    • BIDS(Brain Imaging Data Structure):标准化数据存储(EEG扩展版)。

    • COBIDAS:报告EEG实验设计的透明性要求。

七、常见问题与对策

  • 问题1:信号漂移严重
    → 检查地线连接,改用DC耦合放大器(如研究慢皮层电位)。

  • 问题2:高频噪声干扰
    → 关闭附近电子设备,检查屏蔽线是否破损。

八.总结

规范的EEG采集需兼顾技术严谨性和实验可操作性。临床应用中需侧重信号稳定性和安全性,科研场景则需注重多模态同步和高频细节保留。建议在实验前进行预采集测试,并详细记录所有参数以备后续分析。